第三届长江流域社会学博士生论坛顺利举办

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更新时间:2024-12-25 17:59
A A A

为交流研讨新阶段研究生培养方式,解放学生的主体性,做出具有实践性和创新性的一流学术研究,并增强博士研究生之间的交流,2024年12月20日至22日,由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与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长江流域社会学博士生论坛”在安徽省六安市成功举办。

这次论坛得到了长江流域高校社会学博士培养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上海大学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浙江大学社会学系、华中科技大学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南京大学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华中师范大学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等院系的支持,共有137位社会学博士生和青年教师参加论坛。

论坛不限主题、开放包容、以文会友,收到了涵括“城乡治理、教育医疗、人口养老、社会理论、产业发展、文化研究、数字技术”等主题的论文。论坛坚持以博士生为主体,成为长江流域各个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系博士研究生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帮助自身成长的平台。

大会报告与经验分享

论坛大会报告环节在12月21日上午八点半开始,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何雪松教授与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院长贺雪峰教授分别作了开幕致辞。

何雪松教授在演讲中提出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的三组关键词:“分”与“合”,“流动”与“组织”与“治理”,“时间”与“空间”与“关系”。通过这三组关键词,他强调了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社会学研究议题的必要性。

贺雪峰教授则从博士生培养角度出发,分享了多年来的教学与指导经验。他认为,博士生应该具备三项核心能力: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田野经验和卓越的写作能力。贺教授特别强调,论坛交流以文会友,坚持开放包容。让博士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身,解放学术生命力和想象力,是举办论坛的目的。

大会报告第二部分,来自安徽大学的吴理财教授、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的桂华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的狄金华教授、上海大学的盛智明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赵晔琴教授、华东理工大学的熊万胜教授、浙江大学的周陆洋教授以及河海大学的陈涛教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校博士生培养模式和机制。

依托于不同的历史沿革、资源结构和地域特色,各大高校院系形成了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同的是,所有院系和老师都希望培养出具有独立研究能力的优秀学生,为实现这一目标,各个院系竭尽所能为学生提供平台和资源,支持学生学术训练,助力学生学术成长。对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机制,各院系老师积极交流了心得和经验。

大会报告第三部分,各高校青年教师代表结合各自学习和工作经历,就“如何过好博士生生活”这一议题进行了分享。华东师范大学的黄超老师、安徽大学的孙新华老师、上海大学的李朔严老师、河海大学的张丹老师、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的仇叶老师、华东理工大学的解鸿宇老师以及华中科技大学的陈颀老师分享了各自的成长经历和研究经验。老师们认为,本次论坛珍贵之处在于其主角是博士生,论坛打造了一个博士生成长交流的平台。对于博士生而言,保持沉稳心态,关注基础问题,持续积累是最重要的。只有相信自己,不断解放自己,博士生才能做好现在,蓄力未来。老师们的经验为博士生们提供了如何度过博士生涯的宝贵建议和参照。老师们的讲述现身说法、生动活泼、真诚动人。

大会报告第四部分,来自各高校的博士生代表上台分享个人科研经历与博士生活感悟。王云龙(华东师范大学)、杨倩云(安徽大学)、万书润民(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张中亚(浙江大学)、何宗元(上海大学)、白杨(河海大学)和金超然(华东理工大学)等发言人分享了各自的博士生生活。各位发言人分别从个人经历、学习生活、科研状态、学术交流和成长体悟等角度展开。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博士生万书润民介绍了学院两经一专的集体学术模式,以饱和的经典阅读为基础,呼啸着走向田野,扎实的经验质感训练贯穿了博士生活的始终。学院也在自由、团结、严肃、活泼的学术氛围中解放了学生的主体性,学院和老师们提供的学术氛围和资源从各个方面帮助个人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分论坛:跨领域交流与思维碰撞

由于前来参会的老师和学生人数众多,从论坛交流的深度和质量考量,分出了三个分论坛,在12月21日下午和12月22日全天分别以“城乡治理”、“教育医疗、人口养老”以及“理论、网络、产业及其他”三个主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与交流。

第一分论坛主题为“城乡治理”。30余名博士生基于丰富的田野经验展开分享,呈现了当前我国城乡治理的新面貌。如何理解纷繁复杂的现象,透视现象背后的本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对此,张军、印子、朱镕君、赵晔琴、孙新华、侯利文、陈涛、杨华、解鸿宇、杨婷等诸位老师通过生动的举例说明和详细的方法指导,为博士生们提供了认识和方向的指引,这不仅使同学们深化了对城乡治理经验现象的认识,也使同学们重新理解了学术研究的着力点所在。

第二分论坛主题为“教育医疗、人口养老”。来自各所高校的博士生们围绕论坛主题分享了他们最新的学术成果,展现了其立足于专业关心和回应社会难点问题的风采,评议老师狄金华、刘天元、仇叶、石伟、张丹、汪华、蒋潮鑫、班涛等,从论文选题、逻辑结构、研究方法等方面对同学们逐一点评。论坛不仅就论文本身的行文逻辑和细节进行了讨论,还对相关的教育公平、适老化乡村建设、人口流动等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第三分论坛的主题为“理论、网络、产业及其他”,相较于其他两个论坛更具开放性和多元性。学生讲述论文的问题意识、经验灵感、研究发现,熊万胜、吴理财、桂华、罗亚娟、周陆洋、李朔严、陈颀、杨帅、黄超、王文杰等各位老师对论文进行了讨论。老师们从写作章法、提问技巧、研究方法、研究意义、理论提升等方面,对论文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和耐心的指导,对概念、意涵进行了廓清,对视野、维度进行了提升。更重要的是,立足于第三论坛话题的前沿性、拓展性和开放性,来自不同学校师生的交流,拓展了研究的纵深,对新时代、新技术、新群体、新产业的方向和脉络进行了探讨和把握。


自由讨论:经验交流,灵感激荡

除正式分论坛讨论外,12月21日晚上与22日晚上,与会师生还进行了自由分组讨论,主题涵盖博士生生活、如何做出一流的社会学研究、研究心得、如何与社会科学结缘等话题。

讨论会上,老师们分享了个人治学体会和求学经历,饱含年代感的画面随着老师们的分享讲述扑面而来,让同学们领略了社会科学发展沿革的历史性特征。师生代际之间张力在坦诚的交流中逐渐弥合,时代和历史使命也逐渐清晰,治学的根本性态度与本体性价值也随着讨论逐渐深化,学术共同体的氛围呼之欲出。

在老师们的启发和带动下,同学们也畅所欲言,分享各自的学术生活体验,提出个人困惑。吐槽之余,同中有异的学习和生命状态引发同学们相互学习,积极自省,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学术研究道路的不易,人生之广袤,其丰富性、多样性塑造了独特性甚至是传奇性,在这其中,坚持和追寻就显现出它独特的意义。

开放活泼而不乏深刻性、严肃性的交流,一方面为同学们的学习成长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帮助博士生们更好地规划学术生涯。另一方面为博士生开拓了学术视野,树立了学术信心。参加论坛各校师生结下了深厚学术友谊。

学术交流促发展,思想碰撞启未来

此次论坛汇聚了来自长江流域多所高校的社会学博士生,为学术交流提供了宝贵的平台。参会者通过分享研究成果与经验,深化了对学术问题的理解,激发了新的思考。在讨论交流中,大家围绕各自的研究主题展开讨论,彼此借鉴,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与融合。学术交流不仅是知识传递的重要方式,更是推动学术发展的必要途径。

通过这次论坛,博士生们不仅在学术思维和研究方法上得到了启发,也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随着论坛的顺利结束,大家对未来学术交流充满期待。下一届论坛上必将继续探讨前沿问题、分享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学术同仁间的合作与进步。

第四届长江流域社会学博士生论坛将于2025年由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和上海大学bat365app官网入口登录联合主办。


撰稿:万书润民、邓碧玲、侯同佳